泉州历史文化遗产名称有哪些


一个优雅的城市 , 泉州有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文庙
文庙的建筑规模宏大 , 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 , 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 文庙里有一家百姓书房田 , 书籍不多 , 却有很多人往来 。
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庞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 , 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 。 快到时间了 , 离开了红色的红墙 , 恍若隔世 。 希望有机会再到文庙走走人 。
2、天后宫
天后又名妈祖 , 指的是海上女神——林默 。 她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信仰 , 海边的人都相信天后 , 所以很多人来祭拜 。 泉州的天后宫始建于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 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最早、规模也较大的一座妈祖庙 , 这里的香火依旧旺盛 。
3、大开元寺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 , 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 ,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 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 , 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 大开元寺的景点沿着中轴线有天王殿、拜亭、拜庭、大雄宝殿、桑蓬古迹、甘露戒坛、藏经阁等 。

泉州有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部分遗产点历史简介
1、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 , 它与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等共同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
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 , 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 。 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 , 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 , 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 , 东峰2方 , 西峰8方 , 最早的为1174年 , 最晚的为1266年 。
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 , 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 , 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 。 10方碑文中记载的历次参与祈风活动的市舶司官员共9人 , 泉州地方军政要员共58 人 , 有18人为皇族 。
2、市舶司遗址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1087年 , 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 , 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 。
市舶司遗址地处泉州城南部的晋江江畔 , 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薰门内 。 根据已开展的考古工作 , 该遗址中部两处考古探沟内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地面遗迹 , 属于同一座属官方所有的较大型建筑的地面 。
遗址出土物既有出自本地的德化窑、磁灶窑、东门窑、南安窑的产品 , 又有来自外地的龙泉窑、越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地的产品 。 其中元代卵白釉饰有龙纹、花卉纹的瓷器残件为高等级瓷器 , 佐证了该组建筑群的高规制 。 遗址西北部的水沟两侧分布有宽约10-20米的地下淤泥层 , 显示出历史水系的规模 。
3、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 , 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 。 它是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 , 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 。 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宫外 , 门外遥对晋江及顺济桥遗址 。
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 , 这里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 。 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 , 明代增建瓮城 , 清代重修加固 , 沿用至20世纪中期 , 历时七百余年 。 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 , 完整揭露出13世纪以来多次营建遗迹 。

推荐阅读